逛完大三巴及附近的古蹟, 又熱又累的我們, 把地圖翻出來, 想找點涼的解解暑氣.
從旅行社發的澳門旅遊指南上, 我們看到離大三巴不遠的果欄街上, 有一家榮記是專賣豆花的. 不知道在哪裡看到, 說是香港跟澳門的豆花跟台灣在口感上有很大的不同; 既然店家就在附近, 我們也正想吃些點心, 那就不如親自體驗, 比較一下吧!!
因為大三巴實在是遊澳門必去的景點, 所以附近的觀光客多到像小型聯合國, 各色人種跟語言都可以聽見, 看見. 想當然爾, 路邊店家當然做的就是觀光客生意, 所以家家裝潢的金碧輝煌, 服務人手也不少.
經過了大批店員臨街吆喝及半強迫試吃的手信店舖之後, 繼之出現的是乾貨店, 那特有的一股海鮮腥味, 讓我覺得好像走在迪化街上一般. 不過迪化街的乾貨種類好像沒有這裡的多, 也擺的沒有這裡整齊; 尤其是魚翅, 港澳的消耗量看的出來要比台灣大多了. 就這點而言, 好像是該身為台灣人而寬心一點.
港人愛褒湯, 澳門人也受香港很深的影響, 所以在褒湯料上有很多選擇; 對我來說 卻看的卻有點眼花撩亂, 干貝對我來說就是一種, 哪裡還知道分什麼貝什麼貝呢?
沒想到要從大三巴走到榮記, 地圖上看似簡單, 實際走走看, 還真有點小複雜. 問了二次路邊賣店的老闆, 漸漸從熱鬧的觀光點往市井小巷鑽進去, 街景氣氛也開始改變; 人車雜沓的情景已經看不見,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有點歲月痕跡的日用品老店, 店招也變的儉樸許多.
終於看見果欄街的指標. 這其實是一條僻靜的, 或應該說是沒落了的小街; 一路走過來, 看見許多可能曾經繁華喧鬧一時的市場店面, 如今只剩老師傅老太太守著. 這個修理鞋子的小攤, 師傅的頭髮花白, 想他修理了大半輩子的皮鞋, 但自己也只不過躋了雙舊拖鞋罷了. 不知他年輕時可也曾當過西裝筆挺, 髮光鞋亮的上班族?
這家鞋店則是幾乎要看不見商品了. 只在角落少少的擺著十來雙鞋, 也不是很熱中做生意的感覺. Sapataria 是葡文, 就是 "鞋店" 的意思.
因為澳門真的很暑熱, 所以常見到賣涼茶的攤子, 不過賣法跟台灣的不同; 這種熱水瓶加大茶壺的陳列方式, 大概做不到台灣人的生意吧.
越望裡走, 這種貨物堆的跟小山一樣的店面就越多. 跟剛剛沒有幾雙鞋在賣的鞋店相反, 它們是有什麼貨就全都堆出來, 不怕你嫌它亂, 只怕你不知道它有賣這麼多東西. 二旁堆的只剩通道不說, 頭上也吊的滿滿的都是袋子; 這麼擁擠的陳設, 就算是老闆恐怕也唯有那一張舊板凳可坐.
一樣是堆的滿滿的香店. 老闆似乎也變成一炷香般似的, 全身都沾滿了黃色的香粉, 坐在淡藍色塑膠矮椅上, 沒停手的繼續的製作這個很多中國人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 每天早晨或傍晚, 當那柱香點著的煙裊裊升起時, 那個一臉黃粉師傅的汗水青春也隨之一起消失在上端的空氣裡.
經過了一個瓜果菜攤, 種類挺齊全的, 看起來也跟台灣的飲食習慣差不多.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右上方的雞蛋, 人家的蛋可以這麼整齊清潔的擺在尋常的小攤上, 我們可不可以不要再出現一整塑膠箱有屎跡有羽毛有破蛋參雜其中的的雞蛋呢?
最後, 快到我們目的地的時候, 有這麼一塊小空地上, 擺放了一些古董跟玉的地攤. 看起來是擺來打發時間用的, 因為這裡根本沒有什麼遊客或人潮嘛? 不過這種街坊鄰居因為天天一起擺攤, 見面總會聊聊近況, 也可能只是閑嗑牙的東家長西家短, 都挺像是這個小城市的小角落裡, 每天上演的景況.
終於到了, 從澳門的鬧區走到市井小街, 二十分左右的步行距離, 只為了一嚐澳門豆腐花的味道!!
其實榮記也有賣麵食, 看上去也好好味的樣子, 但是中午的廣東菜實在吃太飽了 ( 因為沒拍照所以無法分享內 ~~ ), 所以只好按照原訂計畫點碗豆腐花. 我點凍豆腐花, 戶長則想吃熱豆腐花. 熱的要比凍的貴一點點, 為什麼呢 ?
真的不一樣!! 澳門的豆腐花好滑好嫩啊!!! 根本不需要用力, 就這麼滑到喉嚨裡; 糖水也不過甜, 恰恰好的襯著豆花香, 一碗豆花一口接一口很快的就見底了. 寫這篇文章時正好剛從台南回來, 在台南吃了有名的安平豆花, 吃到最後幾口糖水已經不夠了, 剩下沒調味的豆花很難就這樣入口; 想再去加點糖水又怕太甜 ( 點餐時有要求糖水要加開水調淡 ), 終究是剩下那幾口沒吃掉. 比起來, 澳門的豆腐花因為密度很低, 輕薄滑嫩, 所以糖水需要的份量可以不用像台灣這麼多, 一樣可以順利的吞飲到喉間, 就不會發生和吃安平豆花一樣的狀況了. 這樣一解釋, 應該知道我投哪邊的豆花一票了吧!! 榮記的豆腐花真的好好吃噢!!
我私心覺得凍豆腐花要比熱豆腐花好吃, 又比較便宜, 所以大家有機會到澳門, 千萬別忘了到大三巴一遊之後, 走走路, 來碗榮記凍豆腐花, 一定不會感到失望的!!